【温陵志】名宦祠堂“圣堂宫”里听传奇

□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林达伟 实习生 万涵兮 文/图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核心提示

在惠安县城,至今保留着一座祀奉明代抗倭名宦、曾任惠安县令林咸的祠宇,因旧时位于县城乐善铺圣堂巷,当地人习惯把林咸祠称之为“圣堂宫”,四百多年来香火不绝,表达了惠安人民对这位为抗倭护民而殉身的县官的敬仰和崇拜。

清代《番禺县志》关于林咸的记载

圣堂宫内祀林咸公

圣堂宫八卦门

身着相服的林咸公塑像

圣堂宫明代石踏步

林氏大宗祠前记录林咸中举信息的旗杆石

番禺官塘村林氏大宗祠

圣堂宫外景

精研义理齐名“白沙”

“仕于其地,而有政迹惠泽于民者,谓之名宦;生于其地,而有德业学行传于世者,谓之乡贤。”(明《礼部志稿》)在古代,人们把在本地任职有善政和突出政绩的官员称为“名宦”,把属籍本地有道德文章传世的乡人称为“乡贤”,其事迹载入当地志书,并在其身后专祠祀奉,地方官员“春秋致祭”,统称为“乡贤名宦祠”,体现了古代社会“显忠良、仰眷德、维风教”的社会教化功能。时过境迁,历史上的“乡贤”“名宦”祠多已湮没于城市变迁之中。但在惠安,却有一座矗立400多年的“圣堂宫”,依然在敬奉着明代“名宦”林咸。

林咸,字虚所(一字季虚),广东番禺官塘村人。嘉靖二十二年(1543年)广东乡试举人。据《广东乡试录》记载,是科共录取举人七十五名,番禺县学生林咸在众多学子中名列前茅,以易经中第十九名举人。这一科人才济济,与林咸同榜的举人还有李价、陈大有、李尧卿等人,日后皆成为载入史册的名臣。

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,林咸任福建尤溪县教谕,据《尤溪县志》记载,林咸“惟稽古志切,匡时议论风生,才华渊溢,研义理之精微,析古今之同异,著有《易经直解》,四书尤训,与白沙齐名”。从中不难探知,才华渊溢的林咸怀有一腔抱负,并不是守在书斋里死读书的“腐儒”,而是精研义理,稽古揆今,不时有“匡时济世”的见解和言论,堪称经时济世之才。“白沙”即明代大儒陈献章,是思想家、教育家,也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,被誉为“圣代真儒”“岭南一人”,因其系广东新会白沙里人,世人尊称为“白沙先生”。尤溪县将本县教谕林咸与广东大儒“陈白沙”相提并论,虽不免令人觉得有过誉之嫌,也可见林咸的学识非同一般,惜其著作《易经直解》未见传世。

嘉靖三十五年(1556年),林咸从尤溪教谕的位置上擢升惠安县知县,两年后,在一场抵御倭寇的战斗中,使他完成了从“名儒”到“忠烈”的悲壮转身,自此彪炳史册。

去官在即 临危受命

“官之亲民者,邑令为最。闾阎疾苦得耳目之,而躬为擘画之也,是故令之贤否,民之利病系焉。”(《惠安县志》名宦)官员之中最能够亲民的,莫过于县官了,作为一县之主,贤肖与否直接关系到治下百姓的生计利弊。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春,已经当了两年惠安县令的林咸仕途上很是失意。此前,他因为被御史弹劾而“闻讯解绶”,只得关起官署大门,退居南关,等待继任者交接。至于林咸任上犯了什么错误,史书上语焉不详,常见的说法是“令有违言”,即是指县令林咸言语失和,大概是顶撞上司了。也有指责他居官“不自爱重”的,这种说法就严重得多了。而据当时的致仕官员、惠安人李恺称,林咸是“未明之罪”。虽尚未明确罪责,但县令是当不成了,如果照正常剧情发展下去,此时的林咸被罢官回乡,大概率就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,籍籍无名。但历史往往出人意料,这时候一股倭寇入侵东南沿海,直接将林咸的命运推向风口浪尖。

倭寇侵扰中国,古已有之,但以明朝嘉靖年间最为猖獗。嘉靖三十七年四月,倭寇大举侵犯浙江台州、温州和福建的福州、兴化、泉州等府县,登陆焚杀劫掠。据时人宗臣记述“时夷大举入寇,集省城(福州)者万也,又屯掠六十日始去,数百里白骨山起,林庐一空……”(《宗子相集》)可见此次倭患之惨烈。在劫掠福清、莆田等地后,一支千余人的倭寇贼兵长驱而下,直指惠安城。此时惠安城中居民不满千家,城池新创,而且没有戍兵,惠安县令林咸已卸任,继任者孙某(泉州府节推)闻知倭寇将至,认为惠安城难以守住,借故避居泉州。一县无主,城内百姓人心惶惶“恸声震天”。

抗倭名将戚继光在《纪效新书》中指出,防海有三策:“海洋截杀,毋使入港,是得上策;循浦扼守,毋使登岸,是得中策;阻水列阵,毋使近城,是得下策。不得已而守城,则无策矣!”倭寇即将兵临城下,孤城无援,已岌岌将危。“无策”之下,只有死守惠安城一道,与城池共存亡。此时,致仕官员李恺、绅士张宇、康惟心等人哭请林咸出面御倭。他们焚香祝天,与之盟誓。李恺对林咸说:“一县生灵,愿使君作主。恺虽休废,敢为士卒先。苟有携心,如妻子何!”于是,卸任知县林咸临危受命,奋身视事,与李恺等人在各个城门设置守卫,日夜派人巡哨。同时对城墙薄弱环节进行加固堵塞,惠安民心才稍稍安定。

守城抗倭 殉身鸭山

这场战争的亲历者李恺在写给晋江王慎中的《复王遵岩诸公叙林尹退倭守城状》详细记述了抗倭守城的过程。嘉靖三十七年4月26日,一路乘胜劫掠的倭寇抵达惠安城下,斩杀五名被俘百姓,向城内恐吓道:“速速开门款待我们,不然的话,攻破城鸡犬不留!”接着就从北门攻城。倭寇善于使用鸟铳(火枪),守城军民未经战阵,甚至不知鸟铳为何物,一下被打倒八九个人,被打死六七人。倭寇在鸟铳的掩护下,用布梯勾着城头往上爬,守城军民挥动耙头奋力砍杀,使敌寇落梯摔死。林咸见敌众我寡,力量悬殊,怕守不住,他穿上大红官袍,入孔庙拜先师,又拜城隍,叩首呼天,为民祈命。在战火硝烟中,林咸手执钢刀,在城头督战。由于赏罚分明,军民用命,连续三四次击退爬上城墙的敌人。

战斗激烈,双方伤亡惨重。林咸含泪对李恺说,他决心与惠城共存亡,万一城破,就跳城而死。幸而傍晚援兵来到,倭寇气焰有所收敛,但仍攻城不止。27日凌晨,林咸、李恺筹集1200两白银用以离间倭寇,以“反间释攻”计,与倭寇谈判,从而争取时间等待援兵调整防务,铲除内奸。敌寇要白银2万两,因满足不了贪欲,更加猛烈进攻。幸有盛巡道派来李凤等40名铳兵援助守城。午后,倭寇又攻西门硝烟熏天,守城军民被鸟铳打死5个守卫。28日,倭寇用吕公车攻城,林咸令人制敌棚三座,外裹絮被内藏兵器,有效地抵挡敌寇的攻势。在这五昼夜交战中,“贼死者百余人”(一说杀敌七十余人),守城的惠安军民亦付出了惨重伤亡。倭寇见久攻不下,城外援兵集合将至,无可奈何叹道:“攻福清一铳三毙,而陷一城。惠真劲敌,前者死亡后者继,去福清远矣!”遂于30日遁去。

在这场保卫惠城的战斗中,林咸和李恺亲冒矢石,足不离城,斗篷徒步,往来指挥。林咸连续六昼夜没坐卧休息,眼睛红肿得厉害,李恺尤甚之。事后,李恺在《复王遵岩诸公叙林尹退倭守城状》中说:“使时无林尹,则城必不守;使尹无仆则城守必不固。何者?县失主令,主吏代者委去,非仆率众恸哭拥出林尹,则县官不尽力,民志不奋,其谁与守?”林咸、李恺等人这次成功地守住城池,击退倭寇,极大地鼓舞了周边沿海地区军民抵抗倭寇的士气。福建御史樊献科在《旌奖守城移文》中予以高度评价:“时承平久不见兵,福清一破,列郡莫不震动。以区区之惠,一战走之,旁邑益壮,而贼亦遂破胆,不复谋城。”

倭寇遁去三天以后,又由海道侵犯鸭山(今东园鸭山)。林咸闻讯即统率民兵前往抵御,史载林咸“躬冒矢石,为士卒先,大破之于鸭山。穷追逐北,陷伏,墜淖泥中,死之。”(乾隆《番禺县志》)在鸭山战斗中,林咸力战阵亡,壮烈殉国。民间传说当时林咸跃马奋战,身受重创,犹穷追敌寇。倭寇以为天神下降,心惊胆战,纷纷逃窜下海。巡按御史樊献科听说后作文致祭,称赞林咸“无愧张睢阳、颜常山(即唐代忠臣张巡、颜杲卿)”并上奏表彰他的功绩。林咸生年不详,据李恺描述其“年力方壮,才猷亦敏”推测,林咸牺牲时当在40岁左右。

据《番禺县志》记载,番禺县官塘村的林咸和隔山村李尧卿同榜考中嘉靖癸卯科举人,后二人又同在福建为官。林咸知惠安县,李尧卿知宁德县,两人俱奋力抗倭而死于倭难,均赠太仆寺丞,史称“一榜双忠”。

赐祠崇祀 彪炳千秋

林咸抗倭牺牲后,朝廷厚葬之于鸭山,并追赠其府同知(另有记赠太仆寺丞,一说赠通判),专祠赐祀,给其一子封了官职。次年(1559年),继任惠安知县符良佶在惠安城内乐善铺圣堂改建林咸祀祠,后来叶春及又为之作祠记。明万历《惠安县志》卷二载:“林公祠,本朝知县林咸,嘉靖戊午年以倭寇阵亡,本县塑像立祠,在乐善铺圣堂巷内,春秋二祭。”

圣堂宫今位于惠安县城大崎巷(惠安文化中心南侧),因经历城市改造,现存建筑为2005年异地重建,距明代圣堂宫原址约百余米。建筑坐东朝西,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。庙额榜书“乐善铺圣堂古庙”,步入庙内,一座工艺巧妙的八卦门引人注目,两扇大门闭合即成为一幅太极八卦图,八卦周边饰以螭龙纹,古朴典雅。据悉此八卦门系由原圣堂宫整体搬迁至新址安装。大门两侧镌刻着一对金字对联“卫国安民功昭日月,丹心不死德照千秋”,寄托了百姓对林咸抗倭护民功绩的感怀和推崇。正殿中神龛端坐林咸塑像,身着大红袍相服,头戴长翅乌纱帽,双手抱持象牙笏板,神情庄重肃穆。林咸周边列祀五文昌、三官大帝等神祇。值得一提的是,圣堂宫林咸塑像及所有祀神塑像均出自惠安佛像雕塑名家薛氏“西圣国”传人薛鉴荣之手,其传统雕塑特点“写意、传神、脱俗”,作品能够传递出不同人物的内在神韵,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在行内享有盛誉。

据圣堂宫周边居民庄金兴老人介绍,旧时圣堂宫规制宏大,占地面积达700余平方米,有专祀林咸公的主大殿、南北侧殿和双“榉头”等配套建筑,中为一大天井,南侧榉头设有林咸公春秋议祭室。大殿内原有的林咸公塑像高大逾于真人,身着红袍相服,神态凝重。民间传说,按理知县林咸官阶只有七品,是不够级别身着“相服”的,但是嘉靖帝念及林咸抗倭殉国,赐其身着红袍“相服”入祀专祠。

相传,古时惠安新任的县官到任伊始,都要到圣堂林咸公祠瞻仰致祭,表达对前任忠烈林咸公的景仰。历任县官相沿成俗,并不只限于春秋两祭。民国时期,圣堂宫曾被作为螺城小学、螺城卫生院及阅报室的场所。20世纪60年代,圣堂宫内所有塑像被毁,建筑被占用。20世纪80年代初,周边民众合力在原址逐步复建林咸公祠,但规模已今非昔比。2003年圣堂宫面临城市改造,2005年迁建于今址。现庙内保存明代石台阶一方,为林咸公祠原建筑构件;清代宣统年间惠安县示禁碑一方,记述官府出示禁令,禁止僧道借故把持民间庆吊等事。圣堂宫古庙管理委员会潘清桂介绍,惠安百姓出于对林咸公忠义精神的崇拜,民间约定俗成,将每年五月初八定为林咸公纪念日,每至是日,到圣堂宫里祭奠林咸公的人群络绎不绝,形成惠安所独有的林咸公信俗文化。

20世纪20年代,林咸公祠中一度曾设惠安阅报室。惠安诗人杜唐在凭吊林咸公祠后曾作诗云:“忠魂凛凛护螺民,欲捣扶桑恨未伸。精卫鸟填依鹿港,杜鹃花泪傍龙津。谋同俞戚生无命,心似关张死有神。今日奠公非别物,报章满榻等蘩苹。”惠安因县治背负螺山,古称螺阳,县城则称螺城,旧时有一条龙津溪自西而东从城中蜿蜒而过。四百多年来,忠魂凛凛的林咸始终未被惠安人遗忘,龙津溪畔的圣堂宫里千秋馨香奠忠烈,人们“仰英灵而崇忠义”,是对其最好的纪念。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