讯息:20多年来“反酸、烧心”竟是胃“跑偏”到了胸腔

食管裂孔疝的发病率,70岁以后高达近七成,却不容易被确诊

泉州网3月30日讯(记者 张沼婢 实习生 张颖娴)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:吃完饭或平躺睡觉的时候,胸口忽然出现反酸、烧心的感觉,这种情况一般称为胃酸反流。起初,大部分人会觉得是小问题,吃点胃药就能解决。然而,有人却症状反复,胃部不适的症状逐渐加重,最后出现进食后哽噎,甚至入睡后会被“反胃”呛醒。

不起眼的小问题竟带来如此令人恼火的后续,其实可能是“食管裂孔疝”惹的祸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生僻的病名 高发的病种

王阿姨20余年前就出现反酸、烧心症状,时而伴有胸骨后疼痛,尤其进食后,上腹部饱胀不适,甚至呕吐。多次求医,症状不仅未缓解,且越来越严重,常常夜间被“烧醒”,苦不堪言。

福医大附二院普通外科邱成志教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,结合王阿姨的症状和检查结果,发现原来是“食管裂孔疝、胃食管反流病”。

他解释,人体胸腔和腹腔之间由一层扁平肌肉分隔开,叫膈肌。膈肌上有一个裂孔叫食管裂孔,食管穿过膈肌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与胃相连。正常情况下,食管裂孔刚好可容纳食管通过。当食管裂孔松弛扩大,导致腹腔内的胃、腹段食管乃至其他脏器由食管裂孔突入胸腔,“就是本应在腹腔的胃,跑到胸腔去了”,就称为食管裂孔疝。

食管裂孔疝是个听起来生僻的病名,但是食管裂孔疝是个高发的疾病。据统计,食管裂孔疝的发病率40岁以下人群为9%,50岁以上为38%,70岁以后则高达69%。但仅只有约9%的患者会出现症状,它之所以不被大家熟知,是因为不容易被确诊。

邱成志教授分析,食管裂孔疝常伴随胃食管反流,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、胃内容物上反感、胸闷、腹胀、嗳气、疼痛等,易与胃炎、肠炎、冠心病等疾病混淆。许多患者自行口服胃药或就诊内科口服制酸剂后,症状缓解导致胃镜检查仅提示慢性胃炎、反流性食管炎。因此许多患者甚至非专科医生并未真正认识到该病。

药物治疗无效 或须考虑手术

邱成志介绍,胃食管反流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药物治疗,比如减少酒精、咖啡、辛辣食物的摄入,规范服用奥美拉唑等PPI药物,缓解控制症状。

如果经过系统规范的内科治疗后,效果不明显或无效者,或停药后症状反复,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,或合并食管裂孔疝者,则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。

为帮助王阿姨尽快解除多年顽疾,减少手术痛苦,邱成志教授团队为她进行“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补片修补+胃底折叠术”微创手术。

术后,王阿姨恢复顺利,反酸、烧心症状消失,复查上消化道造影未见反流。

食管裂孔疝如何预防和调理

进餐要细嚼慢咽:一可控制食量,二可减少粗糙的食物擦伤食管黏膜。

不饱食:在短时间内吃进胃里的食物过多,胃内容物就容易反流到食管腔内引起烧心,胃疝入食管裂孔之上便有胃胀或痛的感觉。

选好食物品种:太甜、太油腻、太辣、太黏和难消化的食物要少吃,食粥易引起反酸,所以患者喝粥也要有个度。

餐后注意坐姿:餐后不宜坐在低矮的沙发上,尽量使胸腹部舒展,保持食管在上面胃在下面。

睡觉不要平躺:可以把床头抬高15—20厘米(注意:抬高枕头没用)。

保持排便通畅。

腰带不宜太紧:腰带过紧,穿紧身衣,会加大对胃的压力,容易引发胃食管反流。

餐后避免弯腰:这是减少胃食管反流很重要的措施,若不能避免饭后不弯腰,那就要控制食量。

关键词: